两个多月前,山东聊城高唐县谷官屯村村民高先生遇到了一件闹心事——自家门口被人盖了一间厕所。厕所围墙立在高先生家北门口,离高家房子只有几米远,给高家人的出行造成不便。
高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厕所是从4月23日左右开始盖的,两三天后就盖好了。修厕所的是对街的李先生家,厕所供李家私人使用。对于这一情况,高先生曾向多个部门反映投诉,但厕所至今未被拆除。
高先生坦言,这一纠纷可追溯至两家多年前的矛盾。2007年的一份民事调解书显示,高家和李家为南北邻,1996年,谷官屯村拓宽道路,李家的北房被拆掉,后李家在新道北侧修建了一处院落,但新道南侧仍留有李家老宅基的南墙墙基,与高家房屋相邻。李家在墙基上堆放了棉柴,在墙基西侧留有一个粪坑。
高家盖上北房后,打算向北开门,要求李家将粪坑和棉柴挪走。李家不同意,两家人起了纠纷,高家把李家告上法庭。李家在庭审中称,“大队占用了我的宅基,并且我的宅基不是空宅基,上面还有东西。”
2007年,此次纠纷以李家清除柴草、高家付给李家1000元人民币达成调解协议,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今年3月,高先生发现,自家北门门口被人种上了绿化苗木,这些苗木影响了高家人的出行。高先生向村庄所属的高唐县汇鑫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后,工作人员前来处理。4月15日,高家门口的苗木被全部移除。
没想到,苗木被移除一周后,正是在此前栽苗木的地方,李家修起一座厕所,厕所围墙正好把高家的北门挡住。
气愤的高先生再次将此事反映至街道办。高先生提出的依据包括:其2020年的不动产权证显示,房屋北面为“道路”;此外,一份《高唐县省级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提到,村庄主要道路路面硬化率应达100%,宅间道路宜选取当地石材、砂材进行硬化。
6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致电高唐县汇鑫街道办事处咨询此事,热线接线人员回复称,高家和李家都已多次向办事处反映双方诉求。办事处工作人员也会积极和李先生交流沟通,商议李家能否主动拆除厕所,希望两家以调解的方法解决矛盾。
接线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李家老人年事已高,高先生父亲也身体抱恙,担心双方老人或因此事情绪激动影响健康,因此街道办没有采取强制措施,期盼事情得到和平解决。
随后,记者致电谷官屯社区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此事“尚在处理中”。
6月23日,高先生告诉记者,厕所至今尚未拆除。他向红星新闻记者出示的一份《通知》显示,6月21日,汇鑫街道办给李家下发通知称,经调查,李家自行修建的厕所未经审批,属于违章建筑,李家应当在接到通知之后自行将违章建筑拆除。谷官屯社区工作人员也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确有向李家发出通知,希望他们能自行拆除违章建筑,和平解决、处理此事。
红星新闻记者 王语琤 王涵 实习生 刘清 【编辑:李赫】
2023年5月,我国的珠峰科考队员再次攀上地球之巅,开展科学考察研究。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这片高原对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影响深远,但各项研究都表明,我们的青藏高原正在从“高冷”变“暖湿”。
“高冷”的“亚洲水塔”
青藏高原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叫“世界屋脊”,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但是青藏高原并非生来就是高个子。
约1亿年前(也就是在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携带着印度大陆的板块开始与南极板块分离,并向北移向亚洲大陆;在5500~4500万年间,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并持续了几千年,才使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有了“长高”的契机。
到现在为止,印度洋板块仍在挤压着亚欧板块,使得板块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持续增高(约每年几厘米),成为当今地球上的最高山脉,并由此改变了亚洲的地貌格局,塑造了现今南亚和东南亚季风的气候模式。
你可能没想到的是,青藏高原还是实打实的“年轻人”——它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始终活跃在地壳运动的最前线,现在的青藏高原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2020年12月8日,我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程是8848.86米,这是历史上精度最高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
△2020年5月27日,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与国旗合影。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除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另一个称号也广为人知,那就是“亚洲水塔”。
你可能会奇怪,这里这么高,这么冷,怎么还能成为“亚洲水塔”呢?是的,看似神秘莫测的“高冷”高原,才是亚洲真正的“水乡”。
其实,能成为水乡,是因为青藏高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是,高原隆起的过程中,不断有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了许多断裂带,由于山间坑洼不平,这就给湖泊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积雪(常年积雪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等固态水体。
在冰雪融化和降水的加持下,这里拥有了我国最多的湖泊,占到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
2021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这里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数量达到1400个,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每年仅蒸发的淡水就达到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高原湖泊不仅数量繁多,还各有各的魅力。
在高原的众多湖泊中,不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水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错;还有茶卡盐湖、羊卓雍错等等,这些湛蓝的“眼睛”吸引了全世界游客纷至沓来。
当然,青藏高原绝不是花架子,由于具有高地势,在地形和重力作用下,水源源不断地流出高原,孕育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及亚洲其他大江大河,为近20亿人提供可靠的水源。
它不仅塑造了亚洲的地形地貌,也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没有它的哺育,也无法诞生东亚、南亚和中亚大河流域璀璨的人类文明,因此它被冠以“亚洲水塔”的美誉。
“高冷”变“暖湿”
像“亚洲水塔”这样的水塔在全球都有分布,它们对全球水循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青藏高原看上去最为恢宏壮丽,在全球78个水塔单元(主要河流流域与基于海拔和地表粗糙度的山地地形之间的交叉点)中,青藏高原包揽了16个,拥有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它也是最脆弱的。
过去50年,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之一。1961年至2020年,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达0.35摄氏度/10年,超过同期全球增温速率(0.16摄氏度/10年)的2倍。快速变暖导致降水的增多和冰川冻土的加速消融,使得高原越来越暖湿,湖泊面积也有了显著扩张。
△色林错的水域有了明显的增加。图片来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青藏高原1981年至2020年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4毫米;2000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体面积总体呈持续增加态势,2020年水体面积达70304.5平方千米,80%以上的湖泊都在扩张,中部和北部湖泊扩张更为明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也指出,2002年至2018年期间,青藏高原内流区18个大型湖泊(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湖泊)的湖泊水储量以约26.92毫米/年的速度增加。由于区域变化速率差异,色林错湖域面积还在2014年超过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暖湿的趋势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也是一致的。
而这,只是青藏高原被全球变暖影响的“冰山一角”。
在变得“水汪汪”的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面积正在减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现,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在青藏高原实际观测的82条冰川中(主要在我国境内),55条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其中藏东南地区冰量亏损及面积萎缩幅度最大。湖泊末端的冰川比陆地末端的冰川退缩和变薄更快,2020年,1019个冰川终止为湖泊,总面积为3337±10平方千米,占冰川总面积的7%。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冻土和冰川?
冻土,通常被形容为地球的“天然冰箱”。影响着地球和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寒区生态系统以及寒区工程建筑物的稳定等。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1961年至2020年,多年冻土的面积减少了16%,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和公路安全)。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储备资源。由于冰川的消融,2002年至2017年,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以约100亿立方米/年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将带来下游居民的用水危机。
△不同年份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
冰川融水每年还向下游输送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元素(如铁、硅、磷、有机碳)和有害元素(如汞、砷),影响下游陆地或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最终影响全球物质循环并反馈给气候系统。
△2018 年在西藏的林芝加拉村东普沟发生冰崩。
同时,冰川消融进一步加剧了冰岩崩-碎屑流、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冰川灾害链。不仅如此,湖泊水位升高、湖面扩大,既容易发生溃决,还会改变长江北源地区水系,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近10年,喜马拉雅山地区新增5次冰湖溃决灾害。其中,2013年7月15日的洪水与冰川泥石流灾害,致使下游14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经济损失达2亿元。
2018年,雅鲁藏布江下游加拉村附近色东普沟发生冰崩堵江,导致雅鲁藏布江下游水位上涨十余米,对沿岸居民及交通线路构成很大威胁。
△青藏高原湖泊关键水循环要素组成。
再这样下去会怎样?
可以预见的是,要是高原的冰川冻土状况继续恶化下去,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攀登珠峰越来越难。
世界气象组织曾设定过一个目标,就是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并将其称之为“中等气候升温”。在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的增温会达到4摄氏度。
更为严峻的是,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这一目标可能都很难达成。
2022年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未来5年全球平均气温超过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这一概率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研究表明,即使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到21世纪中叶,青藏高原水储量净损失也或达到2300亿立方米,这大概是6个三峡的总库容。
另一研究也指出,在中等排放(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中等水平)情景下,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未来水储量增加的趋势也将变缓,到21世纪中叶,湖泊水储量的增长速率将下降到过去20年的40%左右。
未来全球最可能面临缺水危机的16个大城市中,12个都位于青藏高原周边及其中下游地区。供水能力的大幅下降和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甚至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变绿与冰冻圈退缩,会导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断降低,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将持续增强。
随着1.5摄氏度临界点的不断临近,一个持续升温的地球将会对青藏高原带来怎样的影响,简直不堪设想……
2023年6月20日,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冰川总体积的80%将在本世纪末消失——这甚至远远超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最坏情况的预测。
不仅是青藏高原,过去20年,全球冰川的质量损失一直在加速。2000年至2019年,冰川质量平均每年累计损失2670亿吨。冰川消融的影响也远不止海平面上升这么单一了。全球变暖下的青藏高原生态失衡只是人类活动“大手笔”下的一个缩影。
2023年4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说,如果各国继续维持目前的政策,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会上升2.8摄氏度,这将是“世界的死刑”。
如果那一天注定到来,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愈发极端的世界呢?或许,终止“死刑”的按钮就攥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