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号上5名乘员分别为巴基斯坦商人沙赫扎达·达乌德及其儿子苏莱曼、法国探险家保罗-亨利·纳尔若莱、海洋之门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和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从左到右) 视觉中国
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消息,美国海岸警卫队22日说,此前在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途中失踪的美国深海潜水器“泰坦”号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5名乘员全部死亡。
美海军或侦听到“泰坦”号内爆声音
美国海岸警卫队官员约翰·梅杰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部无人深潜器当天早上在距离“泰坦尼克”号船头残骸约500米处的海底发现“泰坦”号残骸,特征符合“灾难性内爆”。“泰坦”号上5名乘员全部遇难。海岸警卫队没有说明是否发现遇难者遗体。
无人深潜器共发现5块“泰坦”号主要残骸,包括尾椎和耐压壳体。梅杰说,现在断言“泰坦”号失事确切时间为时过早,将继续在现场搜寻更多线索。
美国媒体披露,18日“泰坦”号下潜当天,美国海军侦听到水下声响,可能是“泰坦”号“内爆”的声音。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用于探测他国潜艇的美国海军水下侦听系统18日接收到水下声音信号。一名海军高级官员说:“海军分析了水声数据,发现异常,符合内爆或外爆特征,大体处于‘泰坦’号失联时位置的附近。”另一名消息人士说:“看上去,‘泰坦’号周日下潜前往‘泰坦尼克’号残骸途中,在水下大约9000英尺(约2743米)处失联后不久就发生内爆。”
美军官员告诉《华尔街日报》,侦听到疑似内爆声音后,海军立即通知了海岸警卫队,没有公布这一消息是因为不能完全确定声音性质,同时需要确保搜救继续进行。
内爆通常指潜水器遭强大水压急速压毁。“泰坦尼克”号残骸处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大约1450公里的北大西洋水域,在水下3800多米深处。“泰坦”号18日早上开始下潜,大约1小时45分钟后失去联络。这艘深潜器下潜至“泰坦尼克”号残骸大约需要2小时。
路透社援引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罗德里克·史密斯的话报道,“泰坦”号失事看上去是因为耐压壳破裂,需要打捞残骸后做全面调查才能最终确定失事原因。
出事深潜器安全性曾受到质疑
这次“泰坦尼克”号残骸考察活动由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组织,参加者每人支付25万美元。“泰坦”号上乘员分别为海洋之门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具有巴基斯坦和英国双重国籍的商人沙赫扎达·达乌德及其儿子苏莱曼、法国探险家保罗-亨利·纳尔若莱。海洋之门公司说,深潜器由拉什驾驶。
《纽约时报》报道,根据档案材料,拉什的妻子温迪·拉什正是“泰坦尼克”号乘客、梅西百货创始人伊西多·斯特劳斯和艾达·斯特劳斯夫妇的后代。斯特劳斯夫妇被认为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海水涌入房间时坦然赴死的一对老年夫妇的原型。温迪·拉什方面尚未对这一报道予以评论。
拉什于2009年创建海洋之门公司,2021年推出“泰坦尼克”号残骸游览考察服务,这次事故前已经组织多批次这类活动。
拉什寻求利用材料科学的进步,研制的深潜器大量采用碳纤维。按照他的说法,碳纤维比钛具有更优异的强度浮力比。另外,海洋之门公司的深潜器为椭圆形而不是通常的球型,空间更大,能搭载5人,而目前多数私人公司拥有的载人深潜器仅能搭载两三人。
然而,海洋之门公司深潜器的安全性曾受到质疑。公司前海洋活动部门主管洛克里奇表示,他曾“就‘泰坦’号的试验性、未经验证的设计提出严重关切”。他说,公司采用声学方式而不是扫描方式检测深潜器壳体是否有缺陷,这种做法有很大问题,只能在“内爆前数毫秒”检测到,无法在壳体承受压力之前查出缺陷。公司方面的说法是,没有相应设备能对5英寸(12.7厘米)厚的碳纤维材料壳体做检测。另外,按照设计“泰坦”号至少能潜至水下4000米,但公司拒绝订购承压能力为相应深度的前部观察窗。“泰坦”号前部观察窗的认证承压能力仅为1300米水深。
近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参观须知”和“禁止携带物品目录”引发热议,其中明确禁止在展厅内开展自媒体直播。这是新时代博物馆有效管理的必要规章,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应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在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现实问题,如自媒体在博物馆中的直播问题,就是前所未有。虽然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媒体传播方式,人多势众,范围很广,影响很大,可是,客观分析在手机平台造就巨大影响之中,正反皆有,而负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占了很大比例。
像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公共性是首要的,以为大多数公众服务为前提,而不是满足少数人要求。在多元的世界中,博物馆的公共性是基本立场,不能因小失大,不能为了满足少数人的需求或爱好而忽视了公众的利益。试想在安静的展厅中,当观众在静静地欣赏文物和艺术品时,自媒体直播的拍摄、讲解等等,对于观众的打搅显而易见。这种对观众体验的破坏,实际上也是对博物馆的伤害。而自拍杆、直播架等设备出现在博物馆中还有可能伤及展品。更重要的是,很多自媒体直播的主播对于历史文物知识的把握,往往不在专业的层面上,因此,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也都有一定局限性。有的甚至利用一些影视剧或者宫廷内斗剧来解释故宫的文物,或者利用一些道听途说来忽悠公众。当这些直播内容在网上传布之后,并非所有公众都能有正确的判断,更难以判断其历史的真实。这种影响之外,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历史解读或审美认知传递,误导公众的潜移默化过程中,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
博物馆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博物馆的专家们数十年研究成果的支撑,而非自媒体主播一时兴起的自说自话,或添油加醋。像故宫这样的文博单位不管藏品还是展览都有丰富的内容,专业上的分门别类清清楚楚。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专家,即使故宫不同门类的专家也难以解读所有门类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这就是专业性的特质。博物馆的专业性是为公众优质服务的基础。包括故宫在内的博物馆官方媒体的传播,其对公众建立起来的可信度,正是专业和专门。而在目前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传播中,尽管人们或许采用将信将疑的态度,然而,实际上社会并没有一个甄别机制。
如何强化博物馆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故宫出台“观众须知”禁止自媒体直播,实际上对文博单位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并非一禁了之那么简单,而是要有相应的积极措施,尽职做好自己的官方媒体工作,要全面而多样地介绍馆藏文物,尤其要特别注重介绍展线上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辅导或引导观众观展。这种权威介绍并非那种“官方”式一本正经。现在很多文博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媒体平台上的介绍比较简单,而且文字生硬乏味,缺乏生动性,不能将一些丰富的内容融入公众的话语体系之中,活不起来。基于此,文博机构各自的官方媒体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社会以及个人媒体的直播,以“活起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官方媒体,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出发去发掘相关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知识和审美内涵,包括一些展览的介绍。这需要文博单位花力气下功夫。
在数十年发展中,利用媒体扩展与公众的联系可谓文博单位的一大软肋,虽然都知道利用媒体,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媒体。文博单位倒是应该像那些玩直播的自媒体人那样紧跟时代的节奏,学习他们的想方设法和多种多样,以及他们的自由度等等。这种连接公众的方式,对于文博单位来说,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以及各种便利条件也完全可以尝试。显然,用多样的方式来推动博物馆文物藏品以及展览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是文博单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有效地解决公众性的问题,那么仅仅禁止自媒体直播是不够的,由此可能引发其他方式的产生。这就需研究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利用,如何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故宫禁止直播、禁止商业性拍摄等举措,是博物馆回归本体的一种努力,也是反思近年来有些博物馆出现商业化的积极态度。像故宫这样在中国具有晴雨表地位的机构,其在文博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也显而易见,希望更多的博物馆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连接社会和公众,发挥好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公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坐在殿堂,静待来客。我们需要主动,需要有更多的媒体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丰富藏品和多样展览。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和公众给博物馆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只有这样,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在新时代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才能得到公众的更多支持。只有公众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才能显现出它在这座城市中的重要性,才能显现出它与社会和公众之间联系的特殊性。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编辑:李赫】